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噼里啪啦”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这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将县城笼罩在一片雨幕之中,也为陈馨瑶、方向东和苏明雄的逃亡之路,增添了几分紧张与慌乱。
陈馨瑶小心翼翼地将《弋阳腔考》下册放进油纸包里,以防被雨水打湿。同时,迅速脱下一件上衣,熟练地做成一个包袱,并油纸包放进包袱里,紧紧地绑在了自己的腰上。
做完这一切,她毫不犹豫地紧随苏明雄的脚步,在狭窄的巷弄间拼命奔逃。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好《弋阳腔考》。
方向东则紧紧握着红缨枪断后。身后特务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声音混着磅礴的雨声,犹如催命的鼓点,一下一下地撞击着他们的神经。
“往城东的城隍庙跑!”苏明雄突然拐进一条堆满杂物的小巷,腐木味混着雨水腥气扑面而来。他抬手用力扯下墙上褪色的戏幡,顺势往身后一甩, “咔嗒” 一声,幡杆断裂,横在路中央。几个紧追不舍的特务收势不及,脚下一滑,摔作一团。
城隍庙那扇破旧的木门“吱呀”作响,门框上 “保境安民” 的匾额早己裂成两半,摇摇欲坠。陈馨瑶匆匆踩过积灰的供桌,却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趔趄。她低头一看,竟是半尊断了臂的关帝像,像极了清云阁后台那尊老道具。
“快!上房梁!”苏明雄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托住方向东的腰,用尽全身力气助他跃上横梁。雨声愈发猛烈,瓦当坠落的脆响里,陈馨瑶清晰地听见特务踹门的巨响,那声音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震碎。
“快,躲进去。当年我经常与混混打架,一到这里他们就找不到我了。”苏明雄一边说着,一边掀开供桌下的暗格,声音沙哑地说道:“陈班主总说,戏子骨头比铁硬,看到你们,现在我信了。”言语间,满是对往昔的回忆与感慨。
巷口传来皮鞋踩水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他们的心尖上。陈馨瑶紧张地攥紧衣角,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方向东则倒挂在梁上,目光死死盯着破庙外墙的阴影。
“分开搜!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是夏生财那尖细的嗓门,在雨夜中显得格外惊悚。陈馨瑶只感觉浑身血液几乎凝固,腰间的典籍仿佛变成了烧红的铁块,烫得她全身发颤。
“咳咳!”苏明雄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喉间腥甜翻涌。他心里清楚,那是刚才在旅馆里,叶田的子弹虽擦身而过,蹭破了肋下的旧伤,鲜血正一点一点蔓延,剧烈的痛疼引起了咳嗽。
“苏大哥,给你这个,赶紧敷上。”陈馨瑶听到后,迅速解下腰间的包袱,给了苏明雄一个金疮药包。苏明雄微微一怔,思绪瞬间又回到了十五年前。有一次,他在台上演出时,不小心跌破膝盖。陈班主知道后,连夜为他调配药物,并亲切关心他说:“演戏重要,但安全更重要”。
伴着雨声,特务用刺刀挑开了供桌帷幔。陈馨瑶屏住呼吸,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躲在角落里的苏明雄一看不妙,赶紧抽出短刀,准备随时与敌人殊死一搏。
“出来!”特务的刺刀狠狠地戳进暗格,离陈馨瑶的鼻尖不过半尺,冰冷的刀锋泛着寒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方向东的红缨枪突然脱手,如流星般钉入对面墙壁,枪缨在风中簌簌抖动,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仿佛在向敌人示威。趁特务惊愣的刹那,苏明雄一把扯过陈馨瑶,用尽全身力气撞开后墙的破窗。
可是,窗外却是一条死胡同。绝望中,苏明雄发现墙根堆着一大堆青砖,他赶紧让陈馨瑶、方向东一起将砖搬至巷口的墙根下,方便翻墙至巷外逃脱特务的追捕。
此时,苏明雄突然发现砖下压着半张清云班的戏单,《目莲救母》的剧目名被雨水泡得发皱。他想起第一次扮目莲时,班主亲手为他勾脸的场景。他心想,今天可能要困在这个小巷里了,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特务抓到陈馨瑶与方向东,他们才是弋阳腔的希望与未来。
“踩着我肩膀上去!”苏明雄看特务越来越近,搬砖己来不及了,他毫不犹豫地蹲下身,示意方向东先攀爬上去。方向东刚上了墙头,身边便传来子弹擦过的锐响。苏明雄突然转身,短刀脱手掷向最近的特务,带着他的愤怒与决绝。
“师妹,快上!”苏明雄猛地用肩将陈馨瑶顶起,方向东顺势将陈馨瑶拉上墙头,可苏明雄自己却被绊倒在积水中。陈馨瑶在墙头上回望,只见他在泥泞里仰头大笑,笑声混着雨水,像极了《定天山》里尉迟恭醉酒的唱段,豪迈而又悲壮。特务们一拥而上,棍棒落在他背上时,他仍在大笑,笑里带着血沫,艳丽而又坚韧。
方向东咬着牙,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拽着陈馨瑶翻过墙头。暴雨冲刷着青石板上的血迹,像要洗净这夜的罪孽。两个身影在雨幕中渐行渐远,陈馨瑶腰间的典籍随着奔跑轻轻晃动,仿佛在为这场逃亡打着拍子。
一路上,他们在雨水中狂奔,一首奔到信江河边才停下脚步。陈馨瑶一首紧攥着方向东的手腕,指甲在他手背上掐出月牙形的红痕。“走,上浮桥。爷爷说过,信江浮桥第三个桥桩下,藏着清云班的应急船。”陈馨瑶气喘吁吁地对方向东说。
方向东用力地点点头,远处传来巡夜的梆子声,敲碎了雨夜的混沌。他又看到了苏明雄最后那句含血的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登上弋阳腔戏台时,班主说的“演戏要真,人心要正”。
远处的破庙外,苏明雄的笑声渐弱,却像颗钉子,牢牢钉进了雨夜的胸膛,也钉在了陈馨瑶和方向东的心里,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激励着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弋阳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