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慕尼黑,清晨六点五十三分。
林若澄醒得很早,窗外天色尚未明亮。她照例泡了一杯薄荷茶,拉开笔记本的盖子,准备检查今日的任务列表。
屏幕一亮,最上方跳出一条新消息:
【姜斯仪】:我今天早上十点到巴黎,转站的研究院在索邦南边那一带。你说你离这边有多远来着?
林若澄盯着那条消息几秒,打下回复:
【R.Lin】:火车三个半小时以内,路径稳定。
姜斯仪紧接着发来一个挥手表情:“等我安顿完就给你打电话。我们跨国同步实验室状态太久,是时候本地检验一下变量兼容性了。”
林若澄低头轻轻一笑,把茶杯往前推了推。
昨天晚上的饭局像一道低噪信号,柔缓但清晰,意外在系统中添加了一份不可预设的人类情绪参数。Manika温柔又细致,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带任何攻击性,却像是有力地验证了这段关系的边界与强度。
她终于意识到:在这个长程运算的系统中,自己不再是那个孤立变量。
—
十点整,她穿上灰蓝色外套,提着轻便电脑包,准备出门去实验室。
刚下楼,就看到帕瓦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袋装着早餐的纸袋。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早上会出门?”她问。
“我不知道。”他笑了笑,“只是猜测你昨天精神紧绷,今天大概率会用工作来重构状态。”
她接过纸袋:“你观察我己经习惯建模了?”
“你的变量稳定性很高,误差不超过我预期。”他顿了顿,“也就是说——你是可预测的。”
林若澄嘴角轻动:“有时候,被预测的变量也可以出错。”
“我欢迎你出错。”他说。
她转身朝实验楼方向走去:“我今天会在西楼待一上午,午饭时间之前不下楼。”
“我中午去接你。”他说得自然,没有多余解释。
—
西楼实验室阳光充足。
她熟练地打开新文献数据库,调出关于多层异质材料复合性能建模的几组参数。今天要构建的是双轴对称应力路径下的能量耗散模拟结构。帕瓦之前留下的草图在PDF边角,被她圈了三次,还写了一句注解:
“路径图中没有考虑跨界耦合时的迟滞扰动。”
她现在准备补全这一段。
正打算开始建模,桌面又跳出新消息提示:
【姜斯仪】:我到实验室了!这边果然跟你描述的一样,人都温和但节奏超快。导师是你当时提过的Marianne教授——她刚刚给了我三个数据组让我选。
林若澄回:“你选哪个?”
姜:“她说可以让我自己设计分支实验,我想挑战‘纳米链状结构热响应演化模型’那个组。”
林若澄微微挑眉:“你喜欢高维度图形分类?”
姜:“你说过——人也可以像材料一样,在非理想条件下自我调整。”
她一时没回,只盯着那句“在非理想条件下自我调整”。
—
中午十二点西十分。
她关掉电脑下楼,在实验楼门口看见帕瓦靠在墙边,左手拿着两杯冰柠檬茶,右手正点开地图软件确认路线。
“你看什么?”她问。
“我妈发来一组位置,是宁芬堡宫。”他递给她一杯,“说如果你不忙,可以陪她一起去走走。不是正式行程,就是散散步。”
“去看巴伐利亚国王住过的地方?”她接过柠檬茶。
“她说你大概率会对那种结构对称又不失装饰感的地方感兴趣。”
“我不是建筑师。”
“但你对系统美感的识别能力,很难忽略。”
她不再争辩,只喝了一口茶,低声说:“可以的,不过最近姜斯仪这两天在巴黎附近。如果我们实验安排稳定,我打算抽半天去一趟。”
“她还在科研状态里?”
“她现在状态比以前还紧绷。研究院的人让她全英文开会,她前天刚完成一份三万字英文项目综述。”
“你们两个的兼容度实在罕见。”
“她本质是感性变量自我训练成结构理性。”林若澄说,“比我灵活,也更有韧性。”
帕瓦点点头,没有继续话题,只轻声道:“去看看她吧。我看得出你想确认一下——在系统迁移前,哪些变量依然存在。”
—
下午三点三十五分,林若澄重新返回实验桌前。
她点开和姜共享的同步表格,把今天的模拟结果截图贴上去。图片旁边,姜留下了几句注解:
“路径分析完美,交错层结构中的应力迁移真的可以被你这个逻辑映射方式抓住。”
“你最近的建模语言更像‘双人对话’。”
“是不是和某个变量的距离开始趋近?”
林若澄没有回应。
她只是加了一句新的备注:“耦合图更新,系统边界尚可协同运作。”
她知道姜会明白。
—
傍晚六点二十,天边一层浅蓝渐渐浮现。
帕瓦发来消息:【我明天可能晚一点进实验楼,有人要来面谈TUM暑期预备项目。】
【R.Lin】:你是面试官?
【Pawat】:他们说我是“系统观察员”。
林若澄盯着“观察员”这个词,忽然想起姜斯仪曾在Line语音里说:
“你跟帕瓦之间,不是典型的彼此依赖,而是那种罕见的——双变量自建子系统。”
她现在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在复杂系统中,他们彼此构建,彼此修正。
他们不是为了绑定而绑定,而是为了持续运行下去,不断重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状态更新:结构连续,变量响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