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家不是拿着束脩求爷爷告奶奶的请教人。
就拿现在朝堂上的一些世家门阀来说,谁家没点家传的学问,谁又能轻易的将自家赖以生存的学问传授他人。
一提到这些,孙孝卿不由得想起没有遇到自己老师前的艰难求学岁月,邻居轻蔑的眼神、去藏书人家借阅的白眼,一时间酸涩滋味涌上心头。
“善,大善。走,带我去学堂看看。”孙孝卿抽了抽鼻子道。
还未到学堂,便听到学堂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熟读诗书的孙孝卿听到文章身子一顿,问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么浅显的道理,出自哪部经典啊,何人编纂?为何本官从未听过?”
“这本就是给孩童开蒙识字的,蒙童初学,太深奥了不合适,所以这篇《千字文》自然浅显首白了点,作者嘛,不可考了,只觉适合这些蒙童,就拿来用了。”李再兴多少还是要点脸,没好意思往自己脸上贴金。
“专门给孩童蒙学的书,可惜了,太可惜了。不能与这位大贤促膝而谈,不免遗憾。”孙孝卿感叹道。
走进教室的后门,再次震惊了孙孝卿,每个娃娃前面都放着一本书,孙孝卿随手拿起一本书,书上的内容正是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内容。
书本的材质在李再兴看来还是很 粗糙的,不过只是弄个几十本,大概弄弄够给孩子们上课用就行
孙孝卿指着文字上偏旁部首一样的符号问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李再兴瞅了一眼回答道:“那个呀,是注音字符 ,孩童们拼读字音用的。”
“注音字符?拼读字音?你是说识得这拼音字符便可通读这整本书?”孙孝卿有些急迫的追问道。
“对,只要识得这西十个注音字符,这本书便能通读。”李再兴回道。
“什么?只有西十个便能通读整本书?妙啊,若是文章典籍都能注上这等符号,那人们读书岂不是简单了,此等发明真的可以说得上功盖万世了。”孙孝卿一脸激动的感叹道。
当然,李再兴是没啥感觉,但现场的人,纵然是早己见过这些字符的卧虎山众人,经过孙县令的一番叙述,有些人心痒难耐起来,读书人哎,无论当官的了当不了官,走到人群中,那就是那都是万众瞩目的存在
至于李青芝为什么成为老师,各位看官老爷,还记得之前,李再兴解决完那对差点被烧死的母女之后,挨的那顿揍嘛,那就是李再兴为学堂物色老师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李青芝来到孙孝卿面前,福了一礼道:“县令大人,要不要上去说两句,算是鼓励一下后学末进。”
“哦?可以吗,不会打扰学生们学习吧“”孙孝卿颇感意外,但转念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在众人的恭维声中,孙孝卿上了台。
孙孝卿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稚嫩的眼睛又想起了自己吃过的那些苦,瞬间又红了眼眶。
教室后面,李再兴等人找地儿坐下,李青芝递过来一杯茶,李再兴的茶水刚入口
只听孙孝卿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好好学,我们那时候哪有这条件...”
李再兴嘴里的这口热茶差点没喷出去。好家伙,从古到今,劝学就是这一套啊,看着其他人投来熄火的目光,李再兴连忙收拾好表情,装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
在李再兴生活的那个时空,劝学也无非就两方面,其中一个代表就是宋濂,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们当时读书,哪有你们这个条件。”
另一个则是北宋真宗赵恒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总结起来还是一句话“好好学习,以后才有好日子。”
古今的读书人是有什么神秘的传承仪式嘛?口径如此一致。
好啦,闲话少叙,咱们书归正传,孙孝卿从学堂视察完以后依旧唏嘘不己,随着视察的脚步,孙孝卿、李再兴那个等人来到了一所房子面前。 房子有些怪,房子很长,开的窗子却很多,但是很低,孙孝卿指着窗户问道:“为何要开这么多窗子?”
李再兴没有说话,只是邀请他进去看一下。走进去,这时看到窗子里面有好几张长条案子,如果现代人一看就会明白,这不就是食堂嘛。
食堂后厨里,充当厨师的几个寨子里的婶子大娘正在准备午饭,孙孝卿一看这,似乎也明白了这座房子的作用,随即指着正在被下入锅里的粉条问:“这是何物啊?”
李再兴随即从一口己经做好菜的锅里出一碗,递到孙孝卿面前。
孙孝卿看着这类似于某些不可名状之物的东西有些狐疑,在李再兴鼓励的眼神下,将信将疑的用筷子挑了一根,放进嘴里,只轻轻一吸,粉条呲溜一下就到了嘴里,轻轻用牙齿一咬,q弹爽口,不由得让孙孝卿眼前一亮,又吃了两口。
吃完,抹抹嘴的孙孝卿又问这是何物,李再兴却说起了红薯的产量。孙孝卿一听吃了一惊道:“兄台,你莫不是在诓骗本官?这世上竟有如此产量的粮食?”
“有是有,只不过还是有些缺点。”李再兴幽幽道。
“什么缺点?”孙孝卿语气有些急迫地说道。
“一个是用红薯来交税的话,朝廷恐怕不认呐,充其量只能做口粮啊。”
“这不打紧,只要能让百姓填饱肚子就是天大的功德呀。”孙孝卿颇有些满不在乎道。
李再兴招招手,让人拿出一个蒸好的红薯,剥好了皮,递给孙孝卿。
孙孝卿拿起红薯,试着咬了一口,绵密的口感和香甜的气息,让孙孝卿眼前一亮。
“还有一件事就是,红薯的种子特别少,为了能多留下一些种子,我们卧虎山开垦了一些荒地...”孙孝卿试吃红薯的时候,李再兴犹豫地说道。
“这红薯果真如你所说如此高产?”
“当然”
“只要兄台说的属实,并且能够拿出种子教授其他百姓种植,那衙门出具地契文书,这些荒地本官做主归卧虎山所有了。”孙孝卿拿出了百里侯的风范斩钉截铁地说道。
搞定,等的就是你孙孝卿这句话。
有了这句话,李再兴就不怕朝廷以此为理由和卧虎山撕破脸皮了,也算给依靠卧虎山的上万百姓贴上了一道护身符。
至于一些不开眼的小乡绅地主想要搞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下作手段的话...忘了卧虎山的老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