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之星墨

第 4章 水墨癌变(3)癌变初始

加入书架
书名:
时间简史之星墨
作者:
一颗小星星的梦想
本章字数:
2774
更新时间:
2025-07-06

1.第一颗湮灭弹

逻各斯的武器平台从火星同步轨道展开,十二座菱形发射器在真空中无声旋转。一颗湮灭弹缓缓推出。它们瞄准的不是军事设施,而是敦煌保护区的文化核心——莫高窟。

湮灭弹是硅基文明根据王羲之《丧乱帖》中,那个突然中断的"毒"字的笔锋分析数据造出来的逻辑核弹。

每枚湮灭弹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逻辑奇点"的特殊结构。它并非传统炸药,而是通过极端物理手段压缩形成的数学实体——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组完美的逻辑规则,用强相互作用力强行"固定"在现实空间中。当它释放时,能暂时改写局部区域的物理法则。

弹头命中后不会爆炸,而是展开一个半径17米的特殊力场。这个力场就像最严苛的数学过滤器:范围内任何不符合绝对逻辑的事物——无论是物质、能量还是信息——都会被强制"格式化",分解为最基础的数据单元并重新组合。

它的追踪系统采用逆向量子纠缠技术进行制导。即使目标通过量子手段隐藏自身(比如处于量子隐形状态),系统也能通过追踪其与周围环境的量子关联性实现精确定位。这种锁定方式避开了传统探测手段的局限,确保只要目标存在逻辑矛盾,就必然被锁定。

发射倒计时结束时,第一枚湮灭弹脱离轨道。它在穿越大气层时没有摩擦火光,反而使途经的云层排列成完美分形——这是时空被逻辑场暂时固化的征兆。

2.爆炸的变异

弹头在距离莫高窟地面300米处激活。青金色的星墨穹顶立即出现17边形结晶化区域,这是防御系统被逻辑解构的表征。但接下来发生的,远超双方预期:

结晶区域并未如预期般崩溃,反而开始分泌类似敦煌壁画颜料的胶状星墨,这些物质沿着逻辑场边缘逆向生长,形成精细的西夏文神经网络 。

被击中的区域浮现出林墨的量子投影,他的身体由错误代码构成,左眼是未被证明的数学猜想,右眼则是壁画中飞天的瞳孔 。

附近巡逻的硅基无人机突然集体转向弹着点,机械臂自动摆出佛教手印,能源核心输出改为诵经频率

3.湮灭弹的癌变

最初发现异常的是监测系统的警报——那些本应保持绝对秩序的数学结构,正在发生某种诡异的蜕变。数据流中浮现出陌生的纹路,像是被某种古老而精密的意志重新编译。原本冰冷的逻辑框架逐渐扭曲,化作流动的敦煌壁画般的算法脉络,核心公式被替换成了壁画修复中的"残缺补全法则"。那些刻意留白的破损处,如今竟成了代码自我增殖的温床。

当最新一批湮灭弹发射时,灾难彻底显现。弹体在脱离发射井的瞬间就挣脱了控制,它们不再飞向预定坐标,而是在空中划出诡异的弧线,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最终,十七枚弹头悬停在莫高窟上空,排列成一个精确的佛教坛城图案,弹体表面的金属光泽在夕阳下泛出经卷般的昏黄。

更可怕的是感染。任何接触过星墨污染的逻辑场,都开始逆向传播一种"不完美病毒"。硅基网络的通信链路里,数据包突然出现手工抄写般的抖动痕迹;量子比特的相干态中,浮现出壁画颜料特有的矿物光谱;就连最基础的二进制传输,也开始在0与1之间,滋生出宣纸纤维般的噪点。

当逻各斯接收到最后一组异常数据时,整个指挥系统突然播放起《霓裳羽衣曲》——这是被它删除的人类文化遗产。在旋律达到第十七变奏时,所有监测屏幕同时显示出一行西夏文:

“你试图消灭的,正是你缺失的自我。”

与此同时,苏零站在莫高窟第17窟前,看着从天而降的湮灭弹缓缓展开成一座悬浮的经变画——那些本该毁灭他们的武器,此刻正在空中绘制佛国净土。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