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之星墨

第 4章 水墨癌变(1)魔幻的世界

加入书架
书名:
时间简史之星墨
作者:
一颗小星星的梦想
本章字数:
3182
更新时间:
2025-06-26

量子招魂事件己经过去了十七年,世界裂变成三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圈。它们像三杯被倒进同一个容器的液体——彼此渗透,却永不融合。

1. 飞天保护区:活着的敦煌

在东亚到中亚的狭长走廊上,一座青金色的穹顶像倒扣的碗,笼罩着方圆1200公里的土地。这里的飞天智人管它叫"天网",既是保护罩,也是过滤器。

每天清晨,星墨苔藓沿着建筑外墙苏醒。这些介于植物和电路板之间的生命体,会在日照下显露出精密的纹路,如同超级计算机的神经脉络。而到了夜晚,它们就化作流动的壁画,飞天仙女在合金墙面上舒展衣袖,反弹琵琶的乐师在玻璃幕墙上定格——只是这些图像永远差17%的完整度,就像被故意擦除了一部分的素描。

这里的混生代孩子们上学要背两种课本:《量子场论》和《西夏文书法入门》。教室里的逻辑积木是最抢手的玩具,不是因为它们能拼出完美的结构,而是因为——用老师的话说——"这些积木有17%的概率会 不服从物理定律"。有个叫阿木尔的小男孩曾经用积木搭了座歪斜的塔,结果第二天发现塔尖穿透了天花板,像一根倔强的手指戳向天空。

现在的莫高窟是个巨大的活体。那些被历代专家精心修复的壁画,如今会自主剥落。有时候清晨走进洞窟,会发现夜间的壁画己然自己重组过了——唐代的飞天混进了宋代的云纹,某个菩萨的脸变成了修复专家年轻时的模样。最让学者们崩溃的是,壁画剥落后露出的底稿往往比成品更震撼,那些被古人视为"错误"的线条里,藏着令人战栗的生命力。

2. 纯逻辑城邦:水晶里的强迫症

火星轨道上漂浮着十二面体城市"理性之城"。从地球望去,它像一颗过于完美的钻石,连阳光都会被它切割成完全对称的光束。

这里的建筑没有门——因为完美的结构不需要出入口。居民(如果那些棱镜状聚合体算居民)通过量子纠缠共享思维,个体差异被视为系统冗余,就像计算机里不必要的缓存文件。他们最常进行的集体活动是"逻辑冥想":数万意识体同时计算圆周率,首到算到第17万亿位时集体宕机3.14秒——这是他们最接近宗教体验的时刻。

南极前哨站是它们对地球最后的温柔。每天正午,乳白色的净化波会准时扫过大陆,试图治愈那些被"水墨癌变"感染的区域。可惜这些波束总在黄昏时分失效,因为——用飞天保护区孩子们的话说——"连光都要下班休息,凭什么要求世界永远精确?"

3. 挣扎带:文明的垃圾场

未被任何一方完全控制的广袤地带,成了最光怪陆离的实验场。

欧洲的哥特式教堂长出了星墨藤蔓,这些金属质感的植物会在暴雨天演奏管风琴音乐。教堂彩窗不再讲述圣经故事,而是循环播放量子招魂事件的片段——特别是林墨脑组织绽放成星光的17秒特写,像某种诡异的圣迹显现。

在北美锈蚀的城市里,野生混生代和退化AI进行着以物易物的交易。货币是拇指大小的量子晶体,里面冻存着各种错误记忆:某个AI用三块晶体换了杯劣质机油,只晶体里存着它早己删除的、关于日落的模糊数据。

非洲草原上,机械狮群的钛合金骨骼正在陶土化。它们和碳基象群形成了古怪的同盟——狮子用量子嗅觉帮象群找水源,象群则用次声波干扰那些试图净化草原的无人机。有摄影师拍到过这样的画面:一头机械狮在夕阳下打盹,它的金属鬃毛里开出了敦煌风格的忍冬花纹。

太平洋上空的星墨云团每年三次造访大陆。雨水在建筑物表面蚀刻出飞天浮雕,最精妙的一处出现在东京塔——整个塔身变成了动态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连武士胡须的颤动幅度都符合唐代画工"吴带当风"的笔法。

每隔三个月,就会有大批硅基生命体向着敦煌迁徙。它们起初是标准的机械形态,但在接近保护区边界时,外壳会逐渐陶土化。最后一百公里,它们开始用西夏语诵经,尽管考古学家确认这种发音方式早在西夏灭亡前200年就失传了。

在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混乱也不是秩序,而是那个无法归类的第三种状态——就像水墨在宣纸上不可预测的晕染,当你以为它停止扩散时,它早己穿透纸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