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郑厉公在祭足的拥立下登上郑国国君之位,本以为能开启郑国新的篇章,可没想到,一场因权力交易而起的纷争正汹涌来袭。
宋国朝堂上,气氛凝重而急切。宋庄公高坐于华丽的王座之上,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扫视着殿下整齐排列的群臣,声音低沉却有力:“诸位爱卿,如今公子突已登上郑国国君之位,当初他为求我宋国相助,许下诸多承诺。如今,也是他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话音刚落,太宰戴叔皮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君上所言极是。我宋国为助郑厉公上位,耗费诸多心力,如今郑国局势初定,正该回报我宋国的拥立之恩。那郑厉公若不守信,我宋国威严何在?日后如何在诸侯间立足?”
宋庄公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满意,转而对身旁待命的使者说道:“你即刻前往郑国,向郑厉公传达我的意思,就说我宋国助他登上君位,他答应的三城、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及每年的岁输谷粟三万钟,一样都不能少。告诉他,莫要忘了我宋国的恩情与实力。”
使者领命后,匆匆赶往郑国。此时的郑国朝堂,郑厉公正端坐在国君之位上,神色间虽有上位者的威严,却也难掩一丝忧虑。
宋国使者昂首阔步走进朝堂,对着郑厉公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郑君,我奉宋君之命而来。我家君上曾全力助您登上君位,如今希望您能兑现当初的承诺。三城、白璧、黄金、岁输谷粟,还望郑君尽快交割,莫要让我家君上失望。”
郑厉公心中一沉,他早料到宋国会来索要,只是没想到如此急切。他强压着内心的不悦,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使者稍安勿躁。我郑国历经动荡,如今百废待兴,诸事繁杂。这些承诺,并非我不愿兑现,只是需要些时日筹备。我郑国向来重诺,岂会失信于宋君?”
使者脸色一沉,上前一步,语气也变得强硬起来:“郑君,我家君上可是满怀诚意地助您,如今您却要推脱。此事若传出去,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您的信誉?宋君的耐心可是有限的,还望郑君三思。”
郑厉公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恼怒,但还是保持着克制,说道:“我郑厉公绝非失信之人,只是眼下实在困难。你回去告诉宋君,待我郑国局势稳定,定当一一奉上。我以国君之名起誓,绝不食言。”
使者见郑厉公态度坚决,也不好再逼迫,只能告辞离开。
使者走后,郑厉公看向祭足,神色中带着几分无奈与焦虑,问道:“祭足爱卿,此事你怎么看?宋国如此急切索要,我们该如何应对?”
祭足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君上,宋国此举实在过分。但如今我们郑国新立,根基未稳,不宜与宋国发生冲突。可先拖延时日,再做打算。臣建议,一方面可派人与宋国周旋,言辞上尽量安抚;另一方面,加快整顿国内政务,增强国力,以备不时之需。”
郑厉公叹了口气,说道:“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宋国怎会轻易罢休。这承诺之物,若真如数交割,郑国怕是元气大伤。”说罢,他心中烦闷,赋诗一首:
君愁
登君位,未觉欢,宋索重酬心内烦。
郑国初安根基浅,推脱承诺意难安。
江山初掌忧忧患,盟誓成灰步步艰。
盼阴霾,早消散,国安民泰展新颜。
与此同时,齐国朝堂之上,齐襄公与群臣也在议论郑国局势。
齐襄公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如今郑国新君继位,宋国却因拥立之功索要无度,此事恐怕会引发新的纷争。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管仲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君上,郑国乃中原要地,其局势变化关乎天下格局。宋国此举,实在有违道义。我们齐国可联合其他诸侯国,向宋国施压,让其收敛。如此,既能维护中原的和平稳定,又能彰显我齐国的威望。”
齐襄公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管仲所言有理。只是联合诸侯之事,还需从长计议。需先探探各国的态度,再做定夺。”
而在鲁国朝堂,鲁桓公也在与大臣们商讨此事。
鲁桓公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宋国逼迫郑国,实在是欺人太甚。我们鲁国与郑国相邻,若郑国被宋国掌控,对我们也不利。”
大夫施伯进言:“君上,我们可先观望郑国与宋国的局势,再决定是否插手。若郑国向我们求助,我们再出面不迟。此时贸然行动,恐引火烧身。”
鲁桓公采纳了施伯的建议,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密切关注郑宋局势。
再说那郑昭公,自被迫出逃后,一直在流亡途中。他风餐露宿,心中却始终惦记着郑国的江山社稷。一日,他来到一处荒野,望着远处的山峦,思念着郑国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赋诗一首:
流亡思国
流亡苦,苦难言,心系郑国泪满衫。
山川异域情难断,社稷蒙尘志未残。
君位虽失心有念,他年复返挽狂澜。
遥祈家国皆安好,再续辉煌护故园。
宋国使者回到宋国后,将郑厉公的话转达给了宋庄公。宋庄公听后,勃然大怒,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这郑厉公,竟敢如此推脱!他以为我宋国好欺负吗?”
太宰戴叔皮连忙上前,安抚道:“君上息怒。郑国如此行径,实在可恶。但此时不宜冲动,需从长计议。”
宋庄公沉思片刻,说道:“先别急着动武。再派使者前往郑国,告诉郑厉公,若再不兑现承诺,休怪我宋国不客气。这次务必让他知晓我宋国的决心。”
于是,宋国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郑国。这一次,使者的态度更加严厉。
使者见到郑厉公后,毫不客气地说:“郑君,我家君上已经不耐烦了。你若再不兑现承诺,宋国的大军可就要压境了。我家君上此次下定决心,绝不姑息。”
郑厉公心中恼怒,但又不敢轻易与宋国翻脸。他强压怒火,说道:“我已说过,并非我不愿兑现,只是郑国如今确实困难。你回去告诉宋君,再宽限些时日。我定会尽快筹备,不会让宋君久等。”
使者冷哼一声:“郑君,你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家君上的耐心可是有限的。此次宽限,已是最后的机会,望郑君好自为之。”
使者走后,郑厉公在朝堂上大发雷霆:“这宋国,实在欺人太甚!我郑国难道就怕了他们不成?”
祭足连忙劝道:“君上息怒。如今我们确实不宜与宋国开战,还是再想办法拖延吧。臣听闻周天子一向注重诸侯间的和睦,或许我们可向周天子求助,让他出面调解。”
郑厉公无奈地坐下,说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向周天子求助,可行吗?”
此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君上,祭足大人所言极是。周天子乃天下共主,若能得到他的支持,宋国或许会有所忌惮。臣愿前往周天子处,向他说明情况,请求他的裁决。”
郑厉公眼前一亮,说道:“此计可行。就派你前往周天子处,务必言辞恳切,将郑国的困境如实告知。”
大臣领命而去。
鲁国朝堂上,鲁桓公得知宋国再次逼迫郑国后,对大臣们说:“宋国如此咄咄逼人,郑国恐怕难以招架。我们是否该出手相助?”
施伯说道:“君上,此时我们可先与齐国联系,看看他们的态度。若齐国愿意出面,我们再一同行动。齐国国力强盛,若能与他们联合,胜算更大。”
鲁桓公点头同意,立刻派人前往齐国。
齐国朝堂上,齐襄公收到鲁国的消息后,与管仲商议:“鲁国有意与我们一同干涉郑国之事,你觉得如何?”
管仲说道:“君上,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联合鲁国,再拉拢其他诸侯国,共同向宋国施压。如此一来,既能彰显我们齐国的威望,又能维护中原的局势稳定。但在行动之前,需与各国充分沟通,明确各方的责任与利益。”
齐襄公决定采纳管仲的建议,开始联络其他诸侯国。
郑国派往周天子处的大臣抵达了周都。他向周天子详细说明了郑国的情况,言辞恳切地请求周天子出面调解。
周天子听后,微微皱眉,说道:“宋国此举确实不妥。诸侯之间,应和睦相处,不可因私利而引发纷争。我会派使者前往宋国,告诫他们不可恃强凌弱。”
不久,周天子的使者来到了宋国朝堂。
使者对宋庄公说:“宋君,周天子得知你向郑国索要无度,特命我前来告诫。诸侯之间,应遵循道义,和睦共处,不可因私利而引发纷争。郑国如今局势初定,你应宽限时日,莫要逼迫太甚。否则,周天子将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天下秩序。”
宋庄公心中虽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周天子的命令。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使者放心,我宋国自会遵从周天子的旨意。”
然而,宋庄公心中的怨恨并未消除。他在朝堂上对群臣说:“这郑厉公,仗着有周天子撑腰,便以为可以推脱。我宋国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太宰戴叔皮献计道:“君上,我们可暗中联络郑国国内的反对势力,给郑厉公制造麻烦,让他知道我们宋国的厉害。同时,表面上遵从周天子的旨意,以免落人口实。”
宋庄公听后,点头称是,立刻派人暗中潜入郑国,联络反对郑厉公的势力。
郑厉公得知宋国派人潜入郑国后,心中十分担忧。他对祭足说:“祭足爱卿,宋国如此行事,我们该如何应对?”
祭足说道:“君上,我们需加强国内的防范,同时加快稳定国内局势。一方面,加强对国内的巡查,防止宋国的阴谋得逞;另一方面,加快推行新政,赢得百姓的支持与信任。只要我们郑国强大了,宋国便不敢轻易进犯。”
郑厉公采纳了祭足的建议,开始整顿国内的政务,加强军事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郑厉公看着国内百废待兴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赋诗一首:
治国志
权谋中,风雨里,郑邦初定意难松。
宋欺君弱频威逼,内整朝纲盼盛隆。
日夜操劳思善策,山河重整待春风。
社稷固,志不违,重振郑邦展国威。
齐国联合鲁国等诸侯国,共同向宋国施压。他们向宋国发出联合声明,要求宋国停止对郑国的逼迫,尊重郑国的主权。
宋庄公收到声明后,心中十分恼怒,但又忌惮各国的联合力量。他在朝堂上对群臣说:“这齐国联合各国施压,我们该如何应对?”
太宰戴叔皮说道:“君上,如今各国联合,我们不宜正面冲突。不如暂且隐忍,等待时机。表面上答应他们的要求,暗中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宋庄公无奈之下,只能暂时停止对郑国的逼迫。
郑昭公在流亡途中,听闻郑国国内的局势有所缓和,心中稍感欣慰。但他依旧渴望能够回到郑国,夺回属于自已的君位。一日,他在一处山谷中休息,望着山谷中盛开的野花,触景生情,赋诗一首:
望归
山谷花,独自香,流亡游子意彷徨。
心中常念归乡日,梦里频思郑国邦。
君位被夺仇未忘,他年复返战豪强。
山河恙,情难改,再护家园展瑞光。
郑国在郑厉公的整顿下,局势逐渐稳定。祭足看着逐渐恢复生机的郑国,心中感慨万分。他想起自已当初被迫拥立郑厉公,心中满是愧疚。他望着郑国的朝堂,赋诗一首:
愧疚吟
立新君,心内惭,背叛旧主意难安。
朝堂权,虽在握,夜里常思昔日欢。
社稷安,稍慰藉,余生愧疚泪潸然。
郑国盛,心愿足,身担骂名亦坦然。
然而,宋国虽然表面上停止了逼迫,但暗中却仍在谋划着如何对付郑国。宋庄公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再次向郑国发难。
在这段时间里,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齐国、鲁国等诸侯国在维护中原局势稳定的同时,也在暗中发展自已的势力。而郑国,在郑厉公的带领下,努力加强自身实力,希望能够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
郑厉公在处理完一天的政务后,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郑国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决心要带领郑国走向繁荣。他赋诗一首:
夜思
夜深沉,万籁寂,独倚栏杆思绪飞。
郑国途,多坎坷,宋仇未报意难归。
君心铁,筹良策,社稷如磐志不违。
风云变,时机至,重振郑邦展国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之间的局势越发紧张。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而郑国,这个处于权力漩涡中心的国家,它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